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23日报道 电动化与智能化正成为汽车产业的全球共识,但面对全球性的缺芯和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的挑战,中国车企应该如何立足电动化先发优势,建立起强大的汽车创新链和产业链,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
在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 我国2011年在全球最早推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换道先行使我国企业得到了非常宝贵的6—7年时间窗口,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保证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发展,客观上是我国主导了的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汽车革命。
陈清泰认为,这场汽车革命还在进行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把握住机会,以实现汽车强国为目标,共同努力,稳步前进。
他认为,这次汽车革命不是孤立进行的,与它并行和衔接的是新能源革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是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我们必须把未来的汽车放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评估它的发展前景,来部署它的未来,才能把把稳方向。
随着汽车革命向纵深发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公司加入其中,使汽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服务软件越来越丰富。对此的理解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未来。
电动化良好的行走性能仍是未来汽车的基础,这只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序幕,一度人们所担忧的充电难、续航短、不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正逐渐成为过去,而深度改变经济社会的是汽车的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最终应该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以此来造福居民、改变社会。这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是进一步竞争的焦点。
苹果公司2021年9月发布公告,它的电动汽车生产准备已经在进行。汽车将会被数字化,传统的汽车将会在根本上丧失竞争力。这条信息和这点评论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陈清泰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开始,未来的汽车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储能电池、智能驾驶、智慧座舱、智能底盘,甚至商业模式等等重要方面,仍处于创新突破和迭代进步的过程之中。
中国的企业和政府绝不能满足现状,更不能止步于此,未来的汽车已经具有高科技产品的属性,而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是技术的持续迭代进步和持续的有想象力的创新,以足够的研发投入确保产品和企业保有持续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力,这是立足强者之林的必然选择。
同时他认为,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汽车属性和定义的变化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正在面临重构。
“未来汽车的新物种使汽车零部件的概念和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到网联化、智能化设计的芯片系统软件、计算平台、视频传感器、激光雷达、控制器、执行器到车载控制系统、高清地图、互联网通信、云控平台、AI算法和软件硬件等等,都成了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这个产业链还在建设之中,壁垒尚未形成,我们必须超常规的重视供应链重构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就有可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改变我国在汽车产业核心竞争中的空心化局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前,我国对较大幅度的改变工业结构、降碳减排、提高交通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比任何国家都有更加紧迫的期待。这次汽车颠覆性变革的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近年我国发展状况良好的新兴领域。在网联化、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等方面,我们都处在全球第一梯队,广泛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走向成功之路。
最后陈清泰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将达到1500万辆,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新车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达到70%。这个预测如果要变成现实,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高新技术的助力、产业链的调整改造、标准法规的建立和调整等等。可以说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周期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